Quantcast
Channel: 没有阳光,我自己来做太阳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

读书:杨晓升先生

$
0
0

失独,中国家庭之痛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大吃一惊。为什么吃惊了?要从新浪微博说起,我关注该书作者杨晓升先生已久,在历年中,发现他特别关怀民生国计,做为一个名人,一位作家,一家杂志社的执行主编,其怀有万民之心,怜悯苍生,愤慨不公,敢于痛斥当下社会的丑陋,敢于站出来呐喊,这是我敬仰他的原因之一。

而从《失独,中国家庭之痛》问世后,我心里又多了一份钦佩,平日里,我们刷微博,吐糟,都是在计流水账,今天唠叨几句,事情很快就被忘却,然而,杨先生却不是。他在归纳,收集,整理这些纷乱的信息,进行摸排走访,并形成文字。记得,曾有一段时间,杨先生格外留意计划生育类的新闻报道,不久,这本书就出世了。纵观全书,知道他的创作耗时达十年以上,且不论这种题材的报道对时局的冲击,要出版如何艰难,光是这份耐心,细致,就足以让人望尘莫及。同样是玩微博,区别却是如此之大

《失独,中国家庭之痛》这本纪实文学,详实地记录了九十年代至今,发生在全国各地失独家庭的故事,包括意外伤害,校园暴力,车祸,犯罪,再生族等众多元素。这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和信息归纳,而是再一次深层次的挖掘。新闻信息最大的缺点是具有时效性,只是浅显地报道了经过,而该书却是经久回味。每则意外伤害,失独家庭的背后,来龙去脉,引人深思,均是作者千里跋涉,一次次艰难走访,探寻的结果。正如杨晓升先生在文中所说,揭人伤痛是一件极不人道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但这一次,我不得不去做有生以来第一件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因为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事情……我所要做的这件事情,绝不仅仅牵涉到那些不幸遭到意外伤害的独生子女家庭,而且关系到当今中国所有独生子女家庭,乃至中华民族自身的生态现状以及中国的未来。杨先生说,搞文学的人喜欢胡思乱想,在享受天伦之乐时,忽然间却害怕失去。正是这种情素,及太多的人间悲剧,给了他写这篇纪实文学作品的力量。一坚持,就是十多年之久。

作者写这本书,因为诸多原因,步步艰难,而做为读者,我读这本书亦是不易。我四月买到该书,却足足读了一个多月,方始将它掩上。《失独,中国家庭之痛》每一个故事后面,每一笔都是真情血泪,我时常读到身体发抖,心中盈满了悲伤,甚至有难以喘气的感觉,而不得不多次停下来。做为一名单亲父亲,我懂得孩子意味着什么,全部,对,就是全部,你所撑起和正在努力的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给他幼小的身影打一把伞,他是你生命的延续。我得承认,我自己亦是一个心重的人,经常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担忧。在我真实的生活中,并不欠缺这样的典故,只是我竟然是通过这本书而达到了深刻的了解。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它让我们更加接近真实的情感。我的父亲有三个同年结拜兄弟,父亲的兄弟,我们也管叫爸爸,也就是说我有三个爸爸妈妈。我二爸中年丧子,其中悲痛不多做笔墨,后来,二爸领养了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并助其结婚,但是婚后,该养子却抛弃了养父母,带着媳妇跑回了自己家。现在想来,那种打击是晴天霹雳的。在那些年中,我二爸不止一次想将我过继给他,然而我父母又如何舍得。两个老人相依为命,对未来惶惶不可终日,头发日渐雪白,沉默寡言,备受乡邻奚落而不敢发声。失去自己的孩子,和幼子失去父母有何区别?多年后,五十多岁,体弱多病的二爸二妈再次领养了一个女儿,这次改女儿了。一个失独的家庭,就像被社会丢弃了的孩子,两个老人迎受着各种摧残,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谁也走不进他们心里去,惟有寄托子女来迷补,这是怎样的不幸?

这样的故事,在《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比比皆是,他们不比我二爸的遭遇更加惨痛,更加让人心酸。有市井小民,有军人,有学者,有航空公司驾驶员,有著名作家,编辑,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无可例外,他们均是失独家庭,有着同样的一种疼痛,有着失独后巨大的心酸,一生都无法抹除的悲痛。一盏曾经照亮世界的灯,熄灭了。也包括我敬爱的作家,矛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及《北京文学》编辑周美兰和《当代》老编辑郭宝臣老先生。作者详实地记录了每一个家庭背后,那些隐藏在新闻报道后面,鲜为人知,和不被人关心在意的故事。有车祸后,因为为治疗,花光了家里的钱,却拿不到一分钱赔偿的张立军夫妇。有《“流星雨”为谁而下》北京媒体报道过的少女,马旻一家的生活是何其艰难,这些又有谁在意和关注过。有集体罹难的死者,太多太多不该凋谢的花朵。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失独,中国家庭之痛》中的原话。

在面对失独的同时,《失独,中国家庭之痛》在后面更是果敢地记录了再生族,大胆的二胎族。年近五十岁的文女士,儿子在一次车祸中身亡后,艰难地采用‘试管婴儿’技术,重新生下了孩子,这是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怀孕母亲。也有违背政策,敢于冒险的二胎族,王惠女士。在作者询问王女士,知不知道二胎触犯政策时,王女士简单地讲述了,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她亲眼目睹了那场大火带来的灾难,那些死去的孩子,那些失独家庭带给王女士的震撼,因此,她无惧政府的处罚。更有为了生第二胎丢失了婚姻和尊严的雨薇,以及开篇引用的法学教授杨支柱挑战独生政策的事。此外,作者更是清楚地通过一些典例,禅述了另一种现象,都市里生二胎的大多数都是些什么人?是富裕阶层,有企业总经理,有高官,富豪,他们是当下中国的富足阶层,他们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他们有钱,有车,有房,有条件去各种高级消费场所,当物质享受都有了后,他们当中有的想生第二胎,第三胎,或者是更多,他们不担心处罚,愿意缴纳超生的社会抚养费。

要提出一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解决。在文本中,杨先生并没有以失独故事结尾,也没有浮华地长篇大论,却精准有力地分析和讲述了“一对夫妻究竟能不能生第二个孩子的问题”,独生子女的利弊,心理,教育,未来,也统一举例了1949后中国人口的成长史,问题涉及中国人口结构困境,空巢化,老龄化,家庭情感缺失,生存压力增大,男女比例失调,有民意,有真实的数据,有历年的计划生育调控政策,从旁引证,以力证道。这不光是一本为民众阅读和顺应民意而写的书,我可以认为,他是在向国家做报告文学,集全了民众的渴望。

关于这本《失独,中国家庭之痛》的纪实文学,其内容的丰富性,材料真实性,题材之广泛,可以说,作者高屋建瓴地为我们铺开了一部失独的血泪史与关乎民生国计的生育问题。这样一本书,由浅及深,由个案到国民,击在政策的脖颈上,是极为有影响力和现实意义,也更需要勇气的,我庆幸杨先生做到了,远比他以作家身份写一部小说带来的效果更让人惊艳。而同样,做为一名普通人,尽管我并不能担当和解析这种民生国计的问题,但是,绝不防碍我对其的称赞与讴歌。

在去年的425日,杨先生曾来深圳讲课,我携杨先生主编的《北京文学》前去拜见过,他身材高大,面相仁慈,话不多,他是我见过的第一位作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那仅是印象,而不及他的情怀给我带来的崇敬,如大海一样宽厚,也像烈火般燃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